晨雾未散,十七村的土路上已响起了脚步声。
老农们揣着布包,裹得严严实实,像护着命根子一般捧着那张薄薄的桑皮纸券,走向新开的“禾社兑盐点”。
坛坛罐罐摆了一排,只等验券换盐。
一个满脸沟壑的老汉颤巍巍递上盐券,手抖得几乎拿不稳。
苏秀才接过,对着日头一照,夹层中的麦秆碎在光下泛出淡金纹路,火印隐现“禾”字。
他点头:“真券,兑三斤净盐。”
老汉接过盐袋,忽然眼眶红了,蹲在地上嚎啕起来:“三十年了……我这辈子头一回觉得,一张纸能攥出热乎气来!”
围观百姓默然片刻,随即低语如潮水般蔓延开来。
“以前见盐商如见官,腿都软。”
“如今我手里这张纸,比县太爷的告示还管用!”
这话传到沈清禾耳中时,她正立于晒谷场边的高棚下,指尖轻抚过一叠新印的盐券。
阳光穿过桑皮纸,映出细密交错的纤维脉络,如同大地的根系。
她没有笑,眉宇间反而凝着一丝沉郁。
陆时砚端着一碗温茶走来,将瓷碗递到她手中,“怎么,功成了反倒不喜?”
“功未成。”她低头啜了一口茶,声音轻却笃定,“这纸之所以能兑盐,并非它本身有价值,而是因为——我在。”
风掠过场院,吹动她鬓角一缕碎发。
她抬眸看向远处连绵村落,炊烟袅袅,鸡犬相闻,看似安宁,实则脆弱如卵。
“一旦我倒了,或被人构陷夺权,这些券立刻成废纸。百姓信的是‘沈娘子不会骗人’,而不是‘这制度本就可靠’。”她顿了顿,目光渐冷,“人心易变,威信难恒。我们得让这纸,自己长出根来。”
陆时砚静默片刻,忽而一笑:“那就让人人都成为它的根。”
当晚,禾社议事堂灯火通明。
沈清禾召集十七村里正、匠首、妇长齐聚一堂,陆时砚执笔立案,提出“五户联保制”:每五户结为一保,共签保书,互为担保盐券真伪。
若查出伪造,整保三年内不得兑换任何社内物资。
堂中哗然。
“岂不是要互相提防?”有人皱眉。
“正是要你们提防。”沈清禾站起身,声音清冷如泉,“不是防彼此,是防外贼钻空子。一人作伪,全保受罚——谁还会轻易借名造假?谁又敢收来历不明的券?这是捆住手脚,也是织牢网眼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众人:“从前你们靠天吃饭,现在我们要学会——靠规矩活命。”
数日后,新盐券正式启用。
桑皮为面,夹层嵌入禾社特有麦秆碎,遇火显字,浸水不烂。
更令人称奇的是,每张券背面,皆印有一句农谚:
“粒盐非天赐,万人共织网。”
起初无人在意,只当是装饰。
可渐渐地,孩童会背,妇人会念,连放牛娃也哼唱起来。
这句话像种子,悄然埋进人心。
而真正掀起波澜的,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仪式。
那一日,沈清禾请来了盲茶翁、老秤头、柳三娘等德高望重之人,于窑坊前设香案,立铜鼎,当众宣布:“今日,焚引立约。”
老秤头拄着拐杖上前,双手捧出一叠泛黄残纸,颤抖着展开:“这是三十年前的‘互助盐帖’……那时朝廷不管,百姓自组盐会,凭信换盐,十年无乱。”他声音沙哑,“后来官府说私票犯法,一刀斩尽。这些帖子,是我偷偷藏下的命根子。”
沈清禾接过旧帖,轻轻抚过斑驳字迹,眼中微光闪动。
她转身,从匣中取出几张高价购回的“空盐引”——那些由官府特许、却从未兑过实盐的虚额凭证。
鼓乐骤停。
她将盐引投入灶火。
火焰腾起刹那,赤红如血,映亮每一张仰望的脸。
“从今往后,十七村不用官引,不拜盐商!”她的声音穿透夜空,“我们的盐,由我们自己守;我们的信,由我们自己立!”
百姓先是寂静,继而爆发出震天欢呼。
有人跪地叩首,有人泪流满面,更多人齐声高喊:“信禾社!守共约!”
柳三娘站在茶肆门口,望着那团燃烧的火焰,猛地灌下一碗烈酒,朗声大笑:“沈娘子烧的是纸,立的是理!”
火光映照之下,沈清禾静静伫立,识海中那幅漕运图再度微震,白鹭滩、青石嘴、断桅湾三处红点稳定闪烁,仿佛暗河涌动,即将破土成渠。
而在柴草镇衙门深处,郑元通捏着探子密报的手指节发白,眼中怒火翻腾。
他死死盯着纸上“焚引立约”四字,牙关紧咬,一字一顿:
“好个沈清禾……你竟敢烧我的盐引?!”郑元通的怒火如野火燎原,一夜之间烧遍柴草镇市井。
次日清晨,街头巷尾便响起窸窣私语:“听说了吗?沈娘子私印盐券,那是抄家灭门的大罪!”“官府迟早要来拿人,咱们若用了那纸券,岂不是同谋?”小贩收摊时拒收盐券,村妇抱起刚兑的盐包犹豫再三,又退了回去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被休后,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被休后,我靠空间种田惊艳天下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