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秋的洛阳城,前燕皇帝慕容儁的行宫内,烛火通明,映照着悬挂在正殿中央的巨大牛皮地图。地图上,代表各方势力的标记密密麻麻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,是两支深入晋朝疆域的红色箭头——西线指向洛阳,东线直插淮北。
慕容儁身着玄色常服,负手立于地图前,锐利的目光在东西两线之间来回移动。这位正值壮年的鲜卑皇帝,眉宇间既有游牧民族特有的豪迈,又带着中原帝王的深沉气度。在他身侧,太原王慕容恪静立如松,这位与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气质温雅,举止间透着久经沙场的沉稳。
"陛下,太原王,吴王最新捷报!"
内侍的声音在殿外响起,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。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官快步进殿,单膝跪地,双手呈上一份用火漆密封的军报。
慕容儁接过军报,迅速拆开浏览。随着目光在绢帛上移动,他的脸上渐渐焕发出振奋的神采,最终忍不住抚掌大笑:"好!好一个慕容垂!雷霆一击,尽歼徐州晋军两万,下邳传檄而定!如今分遣铁骑扫荡诸县,淮北震动!"
他将军报递给身旁的慕容恪,语气中满是自豪:"四弟请看,垂弟这一仗,打得何其漂亮!以偏师牵制郯城,主力设伏武原,将郗愔那个老糊涂引入彀中,一举全歼徐州精锐。这一战,足以让江东小儿闻风丧胆!"
慕容恪接过军报,仔细阅毕,沉稳的脸上也露出赞赏之色:"五弟此战确实精彩。'围城打援'之策运用精妙,时机把握恰到好处。更难得的是,他能够准确判断出郗愔必然会冒险出击,这份洞察力,确实非同一般。"
他走到地图前,修长的手指精准地落在淮北一带:"下邳一下,我军在淮北便有了坚实根基。此地扼守泗水要道,北接青齐,南控江淮,既可威慑建康,又能牵制晋人兵力,极大缓解我军在西线的压力。此乃大功。"
殿内的将领们闻言,纷纷点头称是。一位须发花白的老将军感慨道:"吴王用兵,确实深得先帝真传。记得当年先帝就常说,诸子之中,以吴王最善奇兵。"
慕容儁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追忆,随即笑道:"父皇慧眼如炬。不过..."他的目光转向地图上的郯城位置,"垂弟在军报中提到,这座郯城倒是块难啃的骨头。"
慕容恪的手指在郯城位置轻轻一点:"陛下明察。守将陆昶确实非同寻常。此人先有石岭堡之胜,如今在重重围困中,竟还敢主动出击,夜袭我军辅营。看来这座孤城,比我们预想的更加棘手。"
"陆昶..."慕容儁沉吟片刻,"就是那个在石岭堡让慕容厉吃亏的年轻人?"
"正是。"慕容恪颔首,"据探子回报,此人不仅善守,更得军心。郯城被围月余,城中军民依然士气高昂,这在晋军将领中实属罕见。"
慕容儁爽朗一笑:"确实是个人才,可惜明珠暗投。不过朕相信,以垂弟之能,定有办法拿下郯城。他既然能用'减兵增灶'之计瞒天过海,自然也有破城之策。"
殿内众将纷纷附和。一位年轻将领兴奋地说:"吴王用兵如神,区区郯城何足挂齿。待拿下郯城,我大燕铁骑便可直指广陵,饮马长江!"
慕容恪却保持着冷静:"陛下,诸位同僚,用兵之道,贵在持重。郯城虽小,却关系全局。若久攻不下,恐生变数。"
他转向慕容儁,神色凝重:"臣有三虑。其一,桓温老谋深算,必不会坐视淮北糜烂。虽然其主力被臣牵制在西线,但很可能会派遣偏师袭扰,牵制五弟的兵力。"
慕容儁微微点头:"四弟所虑极是。桓温这个老狐狸,最擅长声东击西。"
"其二,"慕容恪继续道,"建康的谢安、王彪之等人,也绝非庸碌之辈。他们必定会设法支援郯城。或派遣援军,或鼓动江北豪强起事,这些都可能给五弟制造麻烦。"
一位文官模样的臣子插话道:"太原王所言极是。据探子回报,建康朝廷已经任命谢玄权摄徐州,此人虽然年轻,却是谢安之侄,前番在武原救出郗愔,可见其能。"
慕容儁冷笑一声:"谢安这是要学古人内举不避亲了。不过谢玄终究年轻,想要在垂弟面前耍花招,还嫩了些。"
"陛下不可轻敌。"慕容恪正色道,"谢玄虽然年轻,但前番武原救主,已显其胆识。且谢氏在江东声望卓着,若让其整合江北残余势力,确实是个麻烦。"
他顿了顿,说出第三个忧虑:"最重要的是,郯城若久攻不下,将会影响我军整个东线战略。淮北新附,人心未定,若让晋人看到坚守的希望,恐怕会助长抵抗之气。"
慕容儁在殿中踱步片刻,突然停下脚步,目光炯炯:"四弟所言,正合朕意。这正是朕要与诸位商议的要事。西线乃根本,只要四弟能牢牢牵制住桓温主力,垂弟在东线就能放手施为。"
他走到地图前,手指重重点在郯城位置:"朕意已决,再给垂弟增派五千精锐,让他尽快解决郯城这个钉子。同时,传令青州刺史,全力配合吴王作战,确保粮道畅通。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东晋风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