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如纱,缓缓笼罩了巍峨的建康城,却掩不住乌衣巷深宅内里涌动的暗流与私语。谢府东院的绣阁里,烛影摇红,沉香细细,氤氲的香气与窗外渗入的夜雾交融,弥漫着一股难以言说的静谧与深沉。
谢道韫屏退了侍女,独自倚在窗边的软榻上。窗外新月如钩,清辉泠泠,斜斜映在她沉静如玉的侧颜,却似乎照不进她那深潭般的眼眸。她指尖无意识地描摹着青瓷茶盏上冰凉的缠枝莲纹,白日里中正堂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,如同烙印般清晰,在她眼前反复上演。
然而此刻萦绕在她心间的,并非最后那“上中”的品第结果,而是陆昶在整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、近乎璀璨的智识光华与那份超越年龄的沉毅。
她清晰地记得,当副中正周闵与王党之人骤然发难,以“门楣狂言”、“结交妖道”、“蛊惑贵胄”等捕风捉影的风闻之词,如淬毒的冷矢般,铺天盖地射向那孤立堂中的青衣少年,欲从根子上毁其德行、断其仕途时,堂内气氛是如何瞬间凝滞,降至冰点。那已非考教,而是赤裸裸的诛心与围猎!高门子弟席间的窃笑,寒门士子区域的死寂,品评官们或冷漠或审视的目光,构成一幅令人窒息的图景。
她也记得,陆昶最初是如何以惊人的冷静,直面这滔天恶意。他并未惊慌失措,也未愤怒失态,只是再次躬身一礼,声音清晰而沉稳地开场:“明公息怒。风闻之事,素来真伪混杂,三人成虎,曾参杀人。晚生不敢怨怼明公垂询,然,亦不敢不自辩清白,以正视听。” 先以古喻定下基调,旋即逐一辨析驳斥,言辞逻辑缜密,引据得当,不卑不亢,于惊涛骇浪中,竟将那一泼泼污水稳稳荡开,显出磐石般的根基与应变之才。
但真正让她心潮难平、甚至暗自称快的转折,是司徒府长史的到来。那突如其来的、关乎国策的北伐战略三问,如同天外掷下的巨斧,悍然劈开了那污浊粘腻的泥潭,将考核强行拉回了才学高下的正面战场。司马昱此举,无论其初衷是制衡、是利用,或是真为国求贤,客观上却宛若天启,给了陆昶一个最纯粹、最公平的展示舞台。
而陆昶,抓住了这个机会,并以一种近乎狂暴的方式,绽放出令满堂皆惊的华彩!
他的声音似乎还在耳畔回响,清朗而沉静,却字字千钧,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与洞见:
“答司徒公第一问,粮秣之困…晚生以为,除常规屯田外,可行‘换防屯垦’之策,精选江北军镇士卒,分批次轮替至江淮安全区域,专事垦殖,朝廷供给粮种耕牛,此乃‘以兵养兵’,既不减前线兵力,又可快速得粮;可施‘商贾助饷’之令,明发谕令,许豪商纳粮于指定军仓,换取盐引、茶引或北地光复后商贸特许,以利驱动,‘以商补军’,快速汇集民间蓄积;可用‘以工代赈’之法,招募流民贫户,朝廷供给饮食,疏浚河道,修筑陂塘,既兴水利保丰收,又安流民防生乱,‘以民力筑根基’…”
“答司徒公第二问,民心向背…首在‘诚信’与‘实惠’,绝非空言!王师北进,须严令秋毫无犯,公平买卖,遇遗民困苦,即刻赈济,此行动之诚;对主动归附之坞堡村落,即刻承认其首领,赐予官职印信,允其自治,减免赋税,对阵前归顺者,量才录用,一视同仁,此予其实惠;檄文需具体易懂,广昭天下:凡迎王师者既往不咎,有擒杀胡酋献城者封侯赏爵,起兵响应者按功行赏,并明言光复后均田亩、轻徭赋,使民休养生息,此望之实…”
“答司徒公第三问,凝聚共识…需刚柔并济,双管齐下!刚者,需‘正名’与‘立威’!请陛下明诏,宣告北伐为最高国策,不容置疑,凡敢公开非议、阻挠者,无论身居何职,出身何门,皆以‘沮坏国事’论处,严惩不贷!同时,大力擢拔寒门才俊、军中锐士于关键职位,形成推动北伐之强劲势力;柔者,需‘晓利’与‘煽情’!让朝野军民明北伐之实利——将士得封赏,百姓获田宅,商户通丝路;更需煽动国仇家恨,组织耆老讲述胡虏暴行,令文人创作诗词戏剧,宣扬祖逖、刘琨等英烈事迹,激发同仇敌忾之心!然,一切前提,在于庙堂诸公自身确有坚定不移之决心!若上层犹疑反复,则万般谋划,皆为空谈!”
每一问,他都并非空谈玄理,而是给出了具体、可行、环环相扣甚至堪称老辣的策略方略!其思维之缜密,视野之开阔,对军政、经济、民心的理解之深刻透彻,完全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,绝非寻常埋首经卷的士子所能企及。这分明是胸有丘壑、洞悉世情的宰辅之才!
尤其是最后那句“破江东惰性,首在破庙堂之惰性”,更是石破天惊,直指核心,近乎训斥!那一刻,谢道韫看到连端坐主位、素来刚正的顾雍,抚须的手指都顿住了,眼角难以抑制地微微抽动。
随后的舌战群儒,他更是将才学与急智发挥到了极致。无论那些品评官如何引经据典、刁钻苛刻地追问细节、质疑可行性,他总能从容应对,纵横捭阖,或引《孙子》兵法,或据《管子》论述,或析当前局势,言辞犀利而精准,往往能抓住对方逻辑弱点一击即中,又或是提出更深入的解决思路,化险为夷。那份风采,确如孤松独立于雪崖,任尔狂风骤雪,我自岿然;又如玉山巍然于前,华光璀璨,令人不敢逼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东晋风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