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如墨,浸染着姑孰城高耸的城墙。征西大将军府邸深处,一间不见天日的密室内,只在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点着一盏孤灯,昏黄的光晕勉强驱散咫尺黑暗,将参军郗超清癯的身影投在冰冷粗糙的石墙上,随烛火微微晃动,更添几分幽秘与压抑。空气凝滞,唯有灯芯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,反而衬得这方天地愈发寂静。
心腹“影子“如同从墙壁阴影中剥离出来一般,悄无声息地跪在下方,一身毫无特征的夜行衣完美融入背景。他的声音低沉平稳,不带丝毫情感,每个字却都清晰可闻,带着远从建康带来的丝丝寒意,仿佛不是出自活人之口。
“目标陆昶,现居建康城南清溪门外约二里处,一竹篱环绕之独院。该处远离市井喧嚣,颇为僻静。院墙低矮,可见内中景致,有菜畦少许,葡萄一架,老山茶数株,陈设极其简朴,近乎清苦。“
郗超静坐如松,目光低垂,落在案上一卷尚未展开的帛书上,仿佛在聆听,又仿佛在沉思。*清溪门外二里…倒是会选地方,既避开了城内的纷扰喧嚣,又不至于完全脱离视线。简朴清苦…是真心安于清贫,还是刻意做出来的姿态?*他心下默忖,面上却波澜不惊,唯有置于案上、偶尔轻轻敲击桌面的修长手指,显示他正专注地处理着每一条信息。指尖的节奏,便是他思维流转的外显。
“目标作息极规律。每日卯时准起,分毫不差。晨起即于院中慢行片刻,似为醒神,而后入东侧一间以竹篾搭建之书房,晨读两个时辰。属下通过特殊途径,得以窥视其书架及案头书籍,经史子集、兵法政论皆有,但明显有侧重。《孙子兵法》、《吴子》、《司马法》皆有频繁翻阅痕迹,书页边缘批注甚多,字迹清劲有力,见解不凡,非寻常儒生所能及。另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战国策》亦为常备,尤重货殖、河渠、平准等志。“
*兵法…政论…史书…还侧重经济实务?*郗超的指尖在听到此处时,微不可察地停顿了一瞬。*一个十五岁的寒门少年,不思清谈玄理,反而沉迷于此?是志向远大,还是有人暗中指点?那些批注…倒要设法弄来一观。*他心中疑窦丛生,但依旧不动声色,只是微微颔首,示意影子继续。
“午后必习字一个时辰。临摹王右军帖,观其废稿,初时形似而神滞,近来笔意渐开,于飘逸中自带一股奇崛风骨,隐约间竟有几分…前朝锺繇的古拙之气,不似寻常模仿。“
*书法之道,最见心性。从模仿到自成风骨…这速度未免太快了些。若非天赋异禀,便是心有所承,或…经历巨变。*郗超的目光变得深邃,仿佛能穿透这重重屋宇,看到那个在建康小院中挥毫的少年。
“饮食极为粗淡,“影子继续道,语气无波无澜,“一餐不过一粥一菜,罕见荤腥。其炊煮洒扫,皆由一名唤作阿罗的侍女打理。此女约莫十四五岁,据查乃陆家故旧之孤女,父母亡于数年前一场瘟疫,后被陆家收养,与陆昶可谓相依为命。二人举止有度,守礼分明,未见任何逾矩之处。院中亦无其他仆从。所需日常用度,皆由此侍女每隔三五日往长干里市集采买,颇为节俭。“
*生活清苦,人际简单。唯一的近人是个同样孤弱的侍女。看来并非倚仗财货或复杂人脉。那他的底气从何而来?*郗超迅速排除了一个可能性,但更大的疑问随之浮现。
“其人性情如何?平日可与外界往来?“郗超终于开口,声音低沉平稳,听不出丝毫情绪。他需要更精准地勾勒出目标的轮廓。
“沉静异常,远超其龄。“影子答得干脆,“除必要采买,极少出院门。常于院中负手踱步,或于檐下静观雨落竹叶、云卷云舒,神态之从容专注,仿佛外界风雨喧嚣皆与其无涉。然…“
影子略一停顿,似在筛选最准确的措辞,这让郗超终于抬起眼帘,昏黄灯光下,那双眸子深不见底,如同古井寒潭。“讲。“一个字,简洁而充满压力。
“然其院门门楣之上,悬一副旧木匾,上书”闲看风月静看云,醉揽山河笑青史'。“影子抬头,目光与郗超一触即分,“属下多方查证,走访左邻右舍乃至寻觅陆氏旧仆,旁敲侧击,综合各方零碎信息,皆确认此确为陆昶约三年前亲笔所书。当时其父母新丧未久,其人曾大病一场,卧床近月,几近不治。然愈后不久,便寻来此木,挥毫而成。笔力遒劲磅礴,格局狂放不羁,锋芒尽显,与其平日表现出的沉静内敛之态判若两人。有陆氏老仆曾于酒后提及,昶郎君病愈后,犹如脱胎换骨,言谈举止间时常流露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洞彻与沉郁。“
*“醉揽山河笑青史“?*郗超心中默念这七个字,一股难以言喻的感觉掠过心头。*好大的口气!好重的狂气!这岂是一个寻常少年能有的心胸抱负?*他敏锐地抓住了关键信息:*三年前,父母新丧,大病一场,愈后性情大变,方能写出如此字句…*这其中的关联让他陷入沉思。*是巨大的悲痛和濒死的体验让他顿悟了?还是…那场病本身就有蹊跷?*作为谋士,他从不相信巧合。这种突兀的转变,更像是一个关键的节点,或许隐藏着巨大的秘密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东晋风华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东晋风华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