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障总名歌
内障初起会演变为五风,包括黄风、绿风、黑风、乌风、青风,还有圆翳、冰翳、滑翳、涩翳、浮翳、沉翳、横翳、散翳、偃月翳、黄心翳、黑水翳、枣花翳,以及雷头风、惊振、瞳缺、雀目、高风、胎患等,共二十四证都属内障,必须一一分辨清楚。
【注释】内障初起时,是还未失明的病症,时间久了会变成五风之症。瞳孔变为黄色的,名叫黄风;变为绿白色的,名叫绿风;变为黑色的,名叫黑风;变为乌红色的,名叫乌风;变为青色的,名叫青风。
圆,指圆翳;冰,指冰翳;滑,指滑翳;涩,指涩翳;浮,指浮翳;沉,指沉翳,又称深翳;横,指横翳,又称剑脊翳;散,指散翳;偃,指偃月翳;黄心,指白翳黄心翳;黑水,指黑水凝翳,也叫黑花翳;枣花,指枣花翳;雷头,指雷头风变生的内障;惊振,指因惊吓震荡形成的内障;胎患,指胎中带来的内障。这是内障二十四症的总称,必须一一分辨明白,以便进行治疗。
内障初患久变五风歌
内障初起时看似好眼,却会出现视物生花、如在雾烟中的情况,瞳孔隐隐似有翳障、失去光彩,日久瞳孔会变为黄、绿、黑、乌、青等色。黄风由雀目发展而来,日久瞳孔呈金色;绿风时常看见白、花、红色,伴有头旋、额鼻疼痛及眼睛牵扯痛;黑风可见黑影,与绿风症状相似;乌风与绿风症状也相近,但疼痛不伴头旋;头旋不痛是青风的特征。黄风瞳孔发黄,属脾经病变;浅绿近白的绿风属肺经;黑色的黑风属肾经;乌带浑红的乌风属心经;青色的青风属肝经。外因多为头风痛牵连眼睛,脑脂热注导致突然失明;内因是精气损伤不能上注于目,左右眼相继发病逐渐失明。兼外因者多有红痛,内因不足者需补精气。
【注释】内障初起时,眼睛看似正常,但视物时常出现五色花影飞舞,模糊不清如同在雾烟之中,瞳孔中隐约像有翳障,渐渐失去光彩,瞳孔颜色可能变为黄、白、绿、青、乌、黑、浑红等不确定的颜色,时间久了就形成五风内障的病症。黄风,起初患雀目,日久瞳孔变成黄色,严重时如同金色,是难治之症。绿风,起初发病时眼前时常出现白花、红花,头旋,两额靠近鼻子处疼痛并牵扯到两眼,日久瞳孔变成浅绿近白的颜色。黑风,起初发病与绿风相同,但时常看见黑花,日久瞳孔变成昏暗的黑色。乌风,起初发病也和绿风的症状没有差别,但头痛而不眩晕,眼前时常看见乌花,日久瞳孔变成乌色并带浑红。青风,起初发病也和乌风相同,头部虽有眩晕但不疼痛,眼前时常看见青花,日久瞳孔变成青色。
五风发病的根源,黄风发于脾经,绿风发于肺经,黑风发于肾经,乌风发于心经,青风发于肝经。然而风虽有五种,致病的原因却有两种:一是外因,必定因为头风,疼痛牵扯到眼睛,向上攻犯脑部,脑脂与热邪结合,向下注入眼睛,导致两眼突然失明。二是内因,必定因为内伤脏腑,精气不能向上灌注到眼睛,有的先病左目,后累及右目,有的先病右目,后累及左目,左右相互传染,两眼都受损。外因所致的病症属实证,多伴有红痛,应当以除风散热为主;内因所致的病症属虚证,多不红不痛,应当以补精益气为主。
五风初患有余歌
五风初起属实证的,治疗以除风汤为主,方中主要有羚羊角,还有黑参、茯苓、蝎尾、车前子、黄芩、白芍,以及芒硝、大黄。
除风汤方
羚羊角(二钱) 黑参(二钱) 茯苓(二钱) 蝎尾(三分) 车前子(二钱) 黄芩(一钱) 白芍药(一钱) 芒硝(一钱) 大黄(一钱)
上为粗末,令匀,以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后去滓温服。
五风初患不足歌
五风初起属虚证的,用通明补肾之方,药物有决明子、人参,还有生地黄、桔梗、车前子、茺蔚子、白芍、细辛,作为引经和窜散的药物,可少量加入大黄。
通明补肾丸方
石决明(一两) 人参(二两) 生地黄(二两) 桔梗(一两) 车前子(一两) 茺蔚子(二两) 白芍药(一两) 细辛(半两) 大黄(三钱)
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,如桐子大,空心茶清,送下三钱。
黄风有余歌
已成黄风属实证的,须用通脾泻胃汤治疗,方剂组成有知母、大黄、黄芩、茺蔚子、石膏、栀子、黑参、防风。
通脾泻胃汤方
知母(一钱) 大黄(一钱) 黄芩(一钱五分) 茺蔚子(一钱) 石膏(二钱) 栀子(一钱) 黑参(一钱) 防风(一钱)
上为粗末,以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后去渣温服。
黄风不足歌
黄风内障发展为虚证时,应补益脾经,服用山药丸。其方剂为:人参、山药、茯苓、熟地黄、泽泻、防风,共同制成丸剂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