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怤,生卒年不详,活跃于唐武宗会昌年间(841-846年),籍贯史载未详,推测为江南儒学世家出身,以才学入仕,曾任鄂岳观察判官,是晚唐时期专注实务、兼具文韬武略的基层幕僚典范。其事迹虽未入正史列传,但散见于《唐方镇年表》《鄂岳图经》及唐人诗文题跋中,勾勒出一位乱世中恪尽职守的幕僚形象。
据地方文献与金石遗存推断,徐怤自幼研习经史,尤擅刑名律法与文书典册,青年时以明经科及第后,未直接就任地方官职,而是选择入节度使幕府历练。唐武宗会昌初年,李德裕主持朝政,整顿吏治、削弱藩镇,鄂岳观察使(治所今湖北武汉)亟需通晓政务、行事干练的幕僚辅佐,徐怤因声名在外,被观察使辟为观察判官,掌文书起草、刑狱审核、僚属调度等要务,成为幕府核心成员。
鄂岳地区地处江汉要冲,连接荆楚与吴越,既是漕运枢纽,又因毗邻淮西,治安与军政事务繁杂。徐怤到任后,首要整顿幕府文书制度,将此前散乱的案牍分类归档,制定“日清、周核、月汇总”的办事规程,使政务流转效率大幅提升。当时鄂岳境内因连年水旱,流民聚集,时有盗贼作乱,他协助观察使制定“抚剿并行”之策:一方面核查流民户籍,奏请朝廷减免灾区赋税,划拨官仓粮食赈济;另一方面划定治安责任区,督促各县尉加强巡查,捕获首恶后依法处置,胁从者一律释放并安置垦荒,很快稳定了地方秩序。
在军政辅佐方面,徐怤展现出过人的谋略。会昌三年(843年),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,朝廷调集诸道兵力征讨,鄂岳作为长江中游重镇,需承担粮草转运与侧翼防御之责。徐怤亲自踏勘江汉水路,规划粮草运输路线,设立沿途驿站与仓储点,确保军需物资高效送达前线,因调度有方,获观察使上表举荐,获朝廷赏赐绯鱼袋。叛乱平定后,他又主持核查鄂岳军镇兵员名册,清退虚报冒领的空额,节省军饷开支,同时建议招募流民中青壮年充实边镇,既强化了防务,又解决了流民安置问题,一举两得。
作为幕僚,徐怤不仅务实干练,还兼具文才与清名。他在处理政务之余,常与幕府同僚、地方文人唱和,其诗文多关注民生疾苦与军政见闻,风格沉郁顿挫,《全唐诗补编》收录其《江汉秋望》一诗,“浊浪浮军垒,寒云锁驿楼。黎元愁水旱,何日罢征徭”,道尽乱世为官的忧民之心。任内他坚守清廉底线,拒绝地方豪强与商贾的馈赠,史载其“居幕府三载,囊无余财,所获俸禄多用于周济下属吏卒”,深得同僚敬重与百姓感念。
唐武宗会昌六年(846年),武宗病逝,宣宗即位后罢黜李德裕,朝政格局变动,鄂岳观察使调任他职,徐怤随之离职。关于其晚年去向,文献记载简略,推测其要么随主官调任新幕府,要么因厌倦官场纷争,辞官归隐故里,潜心治学授徒。虽其官职不高,事迹未被正史详录,但作为晚唐幕僚群体的代表,徐怤以严谨务实的作风、忧国忧民的情怀,在江汉地区的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徐怤的一生,虽无惊天动地的功绩,却在幕僚岗位上践行了儒家“经世致用”的理想。他整顿政务、安抚民生、辅佐军政的举措,既维护了鄂岳地区的稳定,也为后世幕僚从政提供了典范。其事迹虽散佚于历史长河,但从留存的文献碎片中,仍能窥见晚唐基层官吏在乱世中坚守本心、务实任事的精神风貌,成为唐代历史中一抹温润而坚韧的印记。
喜欢徐氏略记请大家收藏:(m.zuiaixs.net)徐氏略记醉爱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